|
机械手左右摆动,毛坯料在几个加工中心间依次流转,没一会儿,一件精美的加工件就“新鲜出炉”。再仔细观察,加工中心4台设备,外加中心外两台,一共6台机器,仅一名工人在负责。这是10月24日,记者走进安徽力源数控刃模具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源数控”)看到的场景。
一个人能管6台机器,源于数字化提升。位于博望区的力源数控成立于2003年,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安徽省认定专精特新企业、安徽省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单位等众多荣誉于一身。
然而,历经近20年的发展,2021年,企业在管理上还是稍显“跟不上趟”。“交货期快到了,但该批订单的产品不知道在哪;顾客反映产品和订单有点出入,但这批产品是谁生产的,什么时候生产出来的,溯源溯不到。”力源数控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张先进说,再加上人力成本的升高,技术工人一人难求日趋严重,公司管理层意识到,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2022年初,作为实施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前期准备,力源数控导入“精益管理”模式,通过对生产要素、管理要素等资源环境的优化组合,完成了旨在最大程度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的工作布局。
接着,2022年10月,力源着手面向企业车间的生产信息化管理进行系统的布局。
“具体来说,通过四个方向的努力,布局企业数字化转型。”张先进说,首先,通过智能制造项目搭建车间的人机料法环测的数据采集和监控平台,实现相关业务部门的数据协同,提高整个生产效率;其次是通过数据的实时采集,构建车间实时数据分析的可视化报表和看板,为企业管理层合理分配制造资源提供依据,以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快速响应;三是通过对每批产品每个生产环节的数据采集,实现产品质量的全过程溯源;四是通过对生产过程关键节点的管控,快速识别慢流转产品潜在的滞留风险,减少不良品的产生,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
在力源数控信息中心,记者看到,几乎占据整面墙的电子大屏,正实时显示各个车间生产情况。“比如在‘每小时生产效率趋势’这个模块,可以看到每个时间段生产流转情况,例如第八个时间段,同时正在生产524个生产件,如果急速降低到400、300或者更低时,那就说明某个程序出了问题,车间主任就会立即作出相应处理。”力源数控副总经理张一帆指着大屏介绍道。
据了解,截至今年10月,力源数控已投入355万元进行数字化改造。定制化设计的MES系统,借助5G工业互联网传输平台,实现了生产调度、工料库存、质量管理、设备运行等过程的可视化,以及过程检验、工艺流转、设备运行、人员分配等全流程的溯源,让一人多机的操控模式成为可能。
数字化转型两年,力源数控也收获了累累硕果。“交货期缩短、呆滞货品减少、设备自动化率和机床利用率提高、员工生产任务清晰、工艺流转无盲区、产品在流线上的时间减少40%,集成以上因素,促成了企业管理成本和能源成本的下降。”张先进说,实施数字化转型以来,企业年人均工业产值从23.29万元提高到了36.36万元,管理成本同比下降22.06%。
来源: 马鞍山日报 作者: 文图/记者 王永霞 通讯员 顾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