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南京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成为常住人口突破千万的超大城市。去年南京常住人口增长5.59万人,总数达到954.7万人,按近三年增长趋势,千万人口目标极有可能“泡汤”。
饶是如此,南京还是苏大强排头兵——沿江八市去年常住人口均为正增长,南京苏州增量排前两位。不过八市总增量12.9万人,不及杭州14.6万人,与合肥21.9万人更是相去甚远。
目前,长三角地区有四个城市的常住人口接近1000万:在总规模和年增量两项指标上,南京均低于合肥、温州、宁波。在这场千万人口角逐赛中,江苏“头牌”要被落下了。
苏浙人口增量1:5
数据显示,去年江苏全省常住人口852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万人——仅为浙江增量(50万人)两成。这11万人主要靠苏南贡献,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等沿江八市常住人口总量5544.15万人,较上年末增加12.86万人。
沿江八市常住人口增量八成来自南京和苏州,两地分别增加5.59万人和4.74万人,其余六市均为小幅微涨,统计公报显示,常通锡镇扬分别增加了0.88万人、0.5万人、0.42万人、0.38万人、0.21万人,泰州经测算微增0.16万人。
苏南苏北情况迥异,结合“全省增加11万人、沿江八市增加12.86万人”推算,苏北五市常住人口去年合计减少1.86万人。目前,徐州、盐城、淮安、连云港、宿迁均未披露2023年人口详情,近几年数据显示,这些城市净流出(户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多)规模不小。
以2022年为例,江苏唯一户籍人口过千万城市徐州净流出超130万人;盐城人口净流出约130万人;淮安、宿迁净流出超90万人;连云港净流出超70万人。苏南城市则多为净流入,苏锡常去年分别净流入514.8万人、228.6万人、148.2万人;南京净流入超200万人。
江苏去年自然增长人口减少12.76万人,流动人口增加25.62万人,增量主要来源于流动人口增长。“江苏省流动人口城镇乡分布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表现,“六普”至“七普”十年间,苏南流动人口省外规模明显大于省内——当然苏南仍对省内流动人口保持着较强吸引力,但省内流动人口占比在苏中和苏北也有提升。
老龄化席卷江苏全域
江苏常住人口增长乏力,这背后一方面是因为自然增长率“负值城市”变多,另一方面则是人口老龄化。具体来看,苏南地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下滑趋势由点扩散至面——此前仅有南通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如今沿江八市中仅有南京为正数。
自2002年起,南通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年为负且逐年扩大,2021年为-5.14‰。2022年、2023年,南通统计公报均未披露出生、死亡人口数据。值得关注的是,这两年其户籍人口分别减少5万人、6.6万人——这某种程度上能对应“出生率下滑,死亡率上升”的现实。
南通之外,常州、苏州、无锡、扬州、镇江、泰州等地,近年来也加入人口自然增长率“负值队伍”。以2023年为例,常州、扬州、镇江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0.95‰、-5.94‰、-4.01‰。南京是苏南地区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唯一为正的城市,2022年是1.43‰,2023年是0.62‰。
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滑相伴的是老龄化,去年江苏65岁以上人口1573万人,占比18.45%——绝对数全国第二,老龄化率全国第六。13个地市中,南通、扬州、泰州占比超21%进入超级老龄化;南京占比约14.5%,已呈深度老龄化;苏州占比约13%省内最低,也进入老龄化。
简言之,老龄化已席卷江苏,而省内各区域人口特点显著:苏南人口自然增长率集体下滑,流入规模大;苏北自然增长率正数,但流出规模巨大导致常住人口增量为负;苏中则出现分化,南通、扬州与苏南趋势一致,泰州则是人口净流出,常住人口微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负值范围扩大、老龄化程度加深,这意味着“苏大强”必须依靠产业经济吸引外来人口流入,方能维持常住人口正增长。当前长三角区域人口争夺战,江苏有些力不从心——在省内拥有人口集聚优势的南京,相比周边省份重点城市,着实“相形见绌”。
南京产经走弱影响人口增势
常住人口增减与区域经济密切相关,二者互为因果:产经强势吸纳人力,人口集聚助推产经。整体来看,人口增幅较大、增势强劲的普通地级市,均拥有实力强劲的产业集群,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也是噌噌上窜。去年合肥温州宁波产经均有亮眼表现,南京差强人意。
具体来看,长三角地区已公布数据的重点城市中,合肥常住人口增量21.9万人,杭州增加14.6万人——这意味着,江苏沿江八市没能抢赢杭州一市,与合肥更是相去甚远;此外,宁波、温州分别增加7.9万人、8.2万人。对于南京来说,这些数字显得有些扎眼。
目前合肥温州宁波南京常住人口分处980万、970万、960万、950万台阶;从趋势看,合肥增势强劲——去年安徽常住人口减量6万,体现强省会虹吸效应;宁波温州增幅乐观,南京增幅最小。想在十四五突破千万人口,合肥难度最低,温州宁波希望不大,南京几无可能。
从去年产业经济数据来看,合肥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居万亿城市第三;宁波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00余家(增长31.2%),增速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温州GDP增长6.9%,高出全国1.7个百分点,而南京1-11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2%,固投增速为-4.4%,全年经济增速4.6%,低于全国。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合肥、宁波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幅分别超过152%、125%,温州增幅超80%,而南京增幅估计在50%至60%之间。近期四个城市均放宽落户条件,可以预料效果不会立竿见影——在大城市人口增幅普遍放缓的当下,搞好产业经济才是硬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