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生活网 门户 城事资讯 查看内容

“争气轮”见证一甲子“中国速度”

24-7-29 21:55| 发布者:adminlixiao| 查看:63| 评论:0|原作者:许然|来自:马鞍山日报

摘要:一个车轮,见证了国家飞速的发展,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注脚。2024年7月29日是新中国第一件辗钢整体车轮诞生60周年。“60年前的那一天,我们造出的车轮结束了洋轮洋箍的历史,更是突破了国外封锁。老马 ...
  一个车轮,见证了国家飞速的发展,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注脚。


  2024年7月29日是新中国第一件辗钢整体车轮诞生60周年。“60年前的那一天,我们造出的车轮结束了洋轮洋箍的历史,更是突破了国外封锁。老马钢人都叫它‘争气轮’,就是不争馒头争口气,一定要造出来。”父亲向伯藩每每谈及车轮那兴奋的样子,总是令向前印象深刻。
  1964年7月29日23时10分,马钢成功地轧制出我国第一个直径840毫米辗钢整体车轮。从此,祖国交通大动脉车轮烙上了“马钢印”,也被马钢人自豪地称为“争气轮”。

  马钢交材车轮生产场景(资料图片)
  这一天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是模糊的,但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却是值得铭记的时刻。马钢车轮轮箍工程同大庆油田投产、万吨水压机成功制造、原子弹爆炸一起,作为1964年我国工业和国防战线的四大成就写进了工业发展史。
  走进位于马钢交材智慧中心一楼的中国辗钢车轮展示馆,作为第二代车轮人,宝武集团马钢轨交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钢交材)营销中心海外贸易营销师向前深有感触。
  看着一件件型号各异的车轮精品模型、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似乎又回到了属于他父亲记忆里的激情岁月。
  一对父子和车轮的
  “传承”故事
  向伯藩今年81岁,他1965年就进入马钢车轮轮箍厂工作,曾任该厂主管设备副厂长,而马钢车轮轮箍厂正是马钢交材的前身。向伯藩特别喜欢和儿子向前讲述车轮的故事,一提到与车轮相关的话题总是滔滔不绝。
  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中国火车车轮全部依赖进口的现实,党中央决定自力更生建设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车轮轮箍厂。
  轮箍厂从设计到建造,都是老一辈的马钢人和支援轮箍厂建设的建设者们共同完成的。当时有很多派到苏联学习技术的工人师傅,凭着记忆,把厂房外观与内部结构、机械设备构造等关键细节,告诉给设计人员,设计人员边画图纸、边征求工人师傅们的意见。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1963年11月18日22时45分,第一个国产轮箍试轧成功。
  1964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马鞍山车轮轮箍厂投产的新闻,主标是“我国新建车轮轮箍厂正式投入生产”,肩标是“执行自力更生方针的又一重大成果”。
  我国首座车轮轮箍厂的全面建成,既标志着中国铁路长期依赖“洋轮、洋箍”时代的结束,也是新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一个崭新起点。
  向伯藩至今保存着1982年赴日本北海道室兰制铁所进修时的照片。他指着有些泛黄的照片,告诉向前:“40多年前日本的技术确实很先进。如今,我们的车轮技术才是最棒的。”
  向前的手中也有一张照片,照片记录了全球首款低碳45吨轴重重载车轮在马钢交材下线的画面。他全程参与了这款车轮的营销工作,对一系列数据也了如指掌——最大轴重45吨、直径970毫米、重量超400公斤;采用低碳工艺制造,使得车轮制造全流程降碳20%以上……
  这个故事只是一个生动的缩影。伴随着我国铁路的一次次提速,“争气轮”驶过蒸汽时代、内燃机车时代、电力机车时代,进入高铁时代。
  一对师徒和车轮的
  “奋斗”故事
  在马钢交材资料室,可以看到一本1990年的《钢铁译文集》,内容是关于当时车轮轮箍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与实践。让人惊叹的是,这本书通篇都是手写的。
  “那时候的资料,每一本我们都当成宝贝。”马钢交材车轮精加工技能大师沈飞就曾经翻阅过这本资料。1995年,沈飞从马钢技校毕业后进入马钢工作,一直在生产一线从事机械加工工作。他的徒弟叫陈志遥,是马钢交材车轮精加工高级操作。
  他们教学相长、匠心传承,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与同事们组成了一支优秀的团队。团队攻克了国产时速350公里“复兴号”高速车轮机加工难题,有力促进了国产高速车轮批量生产。
  回望中国高铁发展历程,每一个节点都有马钢车轮的身影。依靠自主创新,中国高铁基础设施和移动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经历了时速200公里、250公里、300公里、350公里。
  2008年,马钢正式开启高铁车轮国产化的进程。
  高速车轮是世界上公认的技术要求高、生产难度大的尖端产品。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掌握高速车轮制造技术的企业,都将高速车轮技术列为战略性核心技术高度保密,坚持“不申报专利、不发表论文、不接受交流参观”的三不政策,并以高于普通车轮十余倍的价格向我国出口产品。
  小小的车轮,承载着国民经济大动脉。从绿皮火车到高铁时代,一代代马钢交材人从跟跑到并跑,从并跑到领跑,实现了大量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
  马钢交材首席工程师鲁松一口气报出了这样一组“毫厘”数据——“我们的高速车轮重300多公斤、直径近1米,轮辋内部缺陷直径不能超过1毫米,车轮精镗孔精度偏差不会超过半根头发丝;钢中氧、氢含量要分别控制在百万分之十五和百万分之一点五以下;要能经受零下60℃的低温冲击韧性检验……”
  毫厘之间,纵横万里。
  2022年,马钢高速车轮在2列复兴号高速综合检测车上实现装用;2023年底,又成功实现4整列在复兴号动车组上的装车并投入载客运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马钢交材党委书记、董事长安涛表示,科技创新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更是提高生产效率,开拓市场“走出去”,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对夫妻和车轮的
  “温暖”故事
  2020年,清华大学马鞍山籍学生潘子睿在高三毕业时,曾经有这样一段感言:“我的父母都在马钢交材工作,那里是新中国第一件车轮、轮箍诞生地,我为他们感到自豪。”
  他的爸爸是马钢交材技术中心机加工工程师潘胜利,妈妈是马钢交材营销中心合同计划营销员耿昌雨。
  高速车轮在复杂条件下高速安全运行,对纯净度、韧性、硬度、精度等各项指标都有非常严苛的技术要求。在整列装用载客运用阶段,马钢高速车轮要接受60万公里运用测评,这是进入批量商业化运用阶段之前的“终极考验”。
  为了攻克这些技术难关,马钢交材投入了上百名研发人员进行了几十轮工业试验,获得了100多项专利。潘胜利就是这些研发人员中的一员,耿昌雨则负责相关的合同管理工作。
  如今,中国研制的高速车轮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海外。2018年7月,由马钢交材生产的高速车轮运抵德国铁路公司威滕伯格基地,这是中国制造的高速车轮首次驶出国门。截至目前,马钢精品轮轴已经出口到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马钢交材在生产经营管理上深耕专精特新之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创新带来的变化。2023年车轮热轧月产、年产,双双创下新的历史纪录。连续三年,营收、利润实现双增长。
  2024年1月1日早晨7时23分,迎着新年的晨曦,我国第一列整列装用国产高速车轮的复兴号长编组动车组G364次从武汉站驶出,标志着马钢研制的高速车轮进入中国高铁整列装用载客运用阶段。
  2024年7月24日21时17分,G6410次复兴号动车驶入长沙南站,稳稳停靠站台,标志着整车装用在CR400AF-AZ-2315复兴号动车组上的马钢高速车轮率先实现了安全服役60万公里的阶段目标。
  1964年到2024年,车轮的历史同样承载着历史的车轮。
  从新中国的第一件车轮,到多类产品实现全球首发,一以贯之的改革创新是马钢交材在传承中生长出来的可贵基因。
  向伯藩父子、沈飞师徒、潘胜利工程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这些普通劳动者见证了改革创新带来的沧桑巨变,见证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书写的历史奇迹,也用火热情怀谱写出钢铁事业新篇章!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图文热点

生活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