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生活网 门户 城事资讯 查看内容

文化强市显魅力

24-7-15 19:03| 发布者:adminlixiao| 查看:99| 评论:0|原作者:邓婷婷|来自:马鞍山日报

摘要: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这条从历史深处流淌而来的文化之河,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我们的时光之轴。在文脉绵延的长河里,谁能抓住文化发展这个“关键变量”,谁往往就能搭上发展的快车,乘 ...
  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这条从历史深处流淌而来的文化之河,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我们的时光之轴。


  话剧《炉火照天地》演出现场。 记者 储灿林 摄
  在文脉绵延的长河里,谁能抓住文化发展这个“关键变量”,谁往往就能搭上发展的快车,乘风破浪打开事业的一片新天地。
  2023年7月31日,市委召开十届四次全会,明确“七个强市”目标任务,提出加快建设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2024年1月8日,全市扎实推进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建设大会召开,提出扎实做好以文铸魂、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以文塑城、以文立信、以文兴业“六篇大文章”。
  号角吹响,奋楫前行。马鞍山市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不断深化文化领域改革,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理论武装深入人心、文明新风浸润心灵,文艺作品力作迭出、文艺人才群星闪耀,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产融聚合壮大升级,蓬勃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动力。
  文化之城,向“强”而行。
  文化铸魂 照耀奋进之路
  西梁山战役中的英雄事迹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三胞胎兄弟携手奔赴新疆、圆梦军营;“智”向未来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不久前,马鞍山市第七届“党课开讲啦——最美微党课”暨“举旗帜·送理论”微宣讲竞赛决赛上,宣讲员们忆往昔、看今朝、话未来,以理论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精神的力量,深远持久。
  近年来,马鞍山市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人心、滋润人心、照亮人心,让发展目标更明确、路径更清晰、措施更务实。
滴水石穿,思想在这里形成共鸣。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市党员干部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蔚然成风;举办“最美微党课”“微宣讲”评选、展播、巡讲等,《安家安心》《云上家书》等宣讲作品、“红色小板凳”等基层宣讲项目“声”入人心。
  垒土成垛,信仰在这里汲取力量。创新成立全市党的创新理论研习组,围绕“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科学论断在马鞍山的生动实践等主题展开课题研究;结合主题教育,坚持“四下基层”,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推出47个方面调研课题。
  马鞍山市还坚持立破并举、激浊扬清,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快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以正确舆论导向凝聚社会正能量,释放出发展新动力。
  文明的魅力,浸润人心。
  作为中部地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文明不仅是马鞍山的幸福底色,更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正以更具象的形式,在这片土地上绘就出一道道最美风景线。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有声有色,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星罗棋布,“道德积分”让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足的获得感、幸福感;
  “红袖标”“和合帮帮团”等志愿服务队让城市拥有更多的温暖,“最美新就业群体”“最美社会工作者”等“最美”系列先进典型,为群众树立起身边的道德榜样;
  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不断涌现,“礼让行人”“光盘行动”“移风易俗”等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如今的马鞍山,正气充盈、温暖如春。
  守正创新 文脉赓续相传
  从史前薪火到古代辉煌,从近代变革到当代发展;从秀美的长江文化到灿烂的诗歌文化,从光辉的红色文化到繁荣的工业文化……马鞍山的文化之脉悠久深厚、意蕴丰富,始终熠熠生辉,成为这片改革沃土中最充沛的养分、最深沉的力量。
  走进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祭坛、墓葬、玉器,丰富的遗址和文物诉说着中华古国文明第一阶段的悠悠历史;遗址博物馆、数字展厅、考古研学小镇,涌动的人气彰显着新时代人们赓续中华文脉的无限热情。
  历史文化遗产,浓缩着时间的厚重,承载着集体的记忆,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如何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绵延赓续,让古老的智慧丰盈当代文化建设,是马鞍山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中的“必答题”。
  出台《安徽省凌家滩遗址保护条例》,编制《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北大、中科大合作引入国家队研究力量,全面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文物安全保障体系,“保护至上”的理念一以贯之。
  建成游客服务中心、考古研学小镇等配套设施,联合央视拍摄纪录片《探秘凌家滩》等重磅作品,高规格举办第二届中国凌家滩文化论坛、首届凌家滩文化艺术周,高标准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遗址加快申遗步伐……考古研究、文化教育、研学旅行方兴未艾,凌家滩正化身为支点,撬动着一方热土的蓬勃发展。
  6月8日至10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马鞍山主场活动中,当涂民歌、庐剧(东路)、含弓戏等非遗及群众文艺活动在采石矶景区轮番登场。而当含弓戏《刘二姑吵嫁》(选段)音乐响起,三位小演员的登场和演绎令人眼前一亮。“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热爱和传承。”游客袁菲儿连连鼓掌。
  6月20日晚8点,在明清经典文化建筑园里,马鞍山文旅非遗直播间的首场直播活动正式开播。洪滨丝画、花山剪纸、湖阳羽毛扇,一个个承载着东方智慧和美学的马鞍山传统技艺作品相继展出;博望香菜、横望山米酒、采石矶茶干,一样样传承了百年的本地特产引得人胃口大开。
  线下,线上,马鞍山非遗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了解。
  近年来,马鞍山市加大各级非遗名录申报力度,积极建立非遗工坊和非遗传习基地,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并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节日等进行展演展示、主题展览、产品展销等,全面增强非遗保护意识和非遗影响力。截至目前,马鞍山市被列入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262项,有非遗传承人169人。
  人民至上 绘就满园春色
  窗外河水蜿蜒,屋内书香缕缕。在当涂县城沿护城河布局的阅读空间,春节等公众假期如常开放。近300平方米的室内空间里,上万册图书沿墙壁旋转排列,爱书的读者沉浸其中。
  南湖之畔,蝉鸣婉转,南湖驿站的建设已进入到了建筑外立面和屋顶的施工阶段。未来,结合红色文化宣教,赋予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设置阅读区、休息区、活动区、服务区等区域,这里将成为市民休憩观景、科普教育、阅读分享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从“有没有、缺不缺”跃升为“好不好、精不精”。对此,马鞍山深入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目前,和县图书馆、博物馆新馆建成,全市47个乡镇(街道)、512个村(社区)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建成23个数字文化驿站、55个有声图书馆、140个有声农家书屋;汇集54家场馆、430支队伍、15942名志愿者搭建预约配送平台;今年计划建成50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覆盖城乡、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精准灵活,马鞍山公共文化服务日益完善。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马鞍山还突出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的自主权和主体性,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相互结合,两股力量相生相长,让文化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
  一边,加大每年“送文化”的力度,坚持输血造血并重,不断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开展文艺轻骑兵进基层,送戏进万村、文化进万家,广场舞展演,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演,“江南之花”品牌远扬,一系列活动让文艺之花在城乡播种、盛放。2023年,马鞍山共安排公共文化活动2.2万余场次,惠及1300余万人次。
  另一边,马鞍山坚持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建立文艺创作选题及考核机制、扶持奖励机制,积极引进好剧本、好项目、好人才,推动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登高原、攀高峰。
  日前,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公布了参演作品名单,话剧《炉火照天地》成功入选,将再次晋京展演。
  完成合肥首演、闪耀上海滩、点燃西湖畔;先后获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作为安徽省首部新时代工业题材话剧,《炉火照天地》走南闯北,传送着生生不息的炉火,映照着大国工匠的初心,更彰显着我们钢铁之城的自信。
  除此之外,黄梅戏《姑溪谣》、纪录片《三姑娘上岸记》、广播剧《热血丹心》3部作品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黄梅戏《碧水恋》等4个项目入选省重点文艺项目;小说《江水清清到我家》入选“中国好书”推荐书目等榜单,泰文版新书首发,阿拉伯文版授权成功签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马鞍山将以前所未有的自信,把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硬力量”,加快建设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谱写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