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生活网 门户 城事资讯 查看内容

绿色蝶变生态城

24-7-9 12:53| 发布者:adminlixiao| 查看:83| 评论:0|原作者:储灿林|来自:马鞍山日报

摘要:改革的浪潮中,马鞍山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成功建成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这一成就,是马鞍山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理解和坚定实践的体现,也是对改革成果的最好诠释 ...

马鞍山滨江 记者 储灿林 摄

  在长江之畔,有一座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了长江流域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里,是改革与生态,交织同行的沃土——
  改革的浪潮中,马鞍山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成功建成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这一成就,是马鞍山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理解和坚定实践的体现,也是对改革成果的最好诠释。
  这里,是创新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天地——
  联防联治,筑牢生态保护的屏障;转型升级,厚植绿色发展的底蕴。马鞍山,这座依江而建的城市,正在创新的时代中不断突破自我,锐意进取,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篇章。
  马鞍山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做法获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如今,马鞍山,这个名字,不仅代表着一座城市,更彰显着一种精神,一种在改革浪潮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行的精神。
  A 改革发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别看最近长江水位上涨,仍挡不住市民来江边打卡的热情哟。这不,天刚刚放晴,大家都来拍照。”一大早,护渔员蔡来保就和同事开启了巡江模式,一边宣传禁捕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一边捡拾江滩上的垃圾。
  其实,蔡来保还有另一个身份,上岸渔民。2019年5月20日,蔡来保一家响应“十年禁渔”号召,退捕上岸,从此告别了水上“漂泊”的日子。在长江禁捕政策的引导下,蔡来保“转业”成为了一名护渔员。
  他的经历,是马鞍山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从捕鱼人到护渔人,从向长江索取到为长江守护,这位渔民的转变,正是马鞍山市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的生动写照。
  马鞍山市不断健全长江禁捕执法规范化体系,推进“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优质化”,实现了执法由“分散”向“集中”的转变、能力由“达标”向“实战”的转变、监管由“人防”向“技防”的转变、管理由“自觉”向“规范”的转变、禁捕由“单项”向“全程”的转变、退捕由“稳得住”向“能致富”的转变。马鞍山市法治护航“十年禁渔”的经验得到中央依法治国办推广。
  自改革措施实施以来,马鞍山市长江禁捕执法规范化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长江马鞍山段渔业资源恢复明显,鱼类规模、资源密度分别是禁渔前的1.5倍和2倍,特别是江豚等珍稀物种、稀有鱼种频现马鞍山江段。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要治污、治渔,更要治岸。
  近年来,马鞍山市借“环保督察”之力,锚“问题导向”之航,执“绿色生态”之笔,落“环境整改”之实,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强力开展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流域治理、精准治理,全力做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加快构建长江生态安全屏障。
  推进长江大保护,实施23公里长江东岸综合整治,先后整治“散乱污”企业759家,拆除非法码头153个、船舶修造企业34家,关停搬迁畜禽养殖场497家……一个个专项整治行动,打出“铁腕治江”组合拳,还一片绿色江岸,实现从“滨江不见江”到“城市生态客厅”的美丽蝶变。
  马鞍山市大力实施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通过一体推进雨污分流、截污纳管和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等工程,在全省率先完成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城区35条黑臭水体全面“洗白”,让“源头活水”长流长清。
  这不仅是城市环境的一次深刻净化,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生动实践。马鞍山市先后获批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一项项荣誉,是对马鞍山市改革与生态交织同行的最好证明。
  在马鞍山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改革不仅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更是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全面发力。
  B 联防联治,筑牢生态保护屏障
  每年的10月24日,是国际淡水豚日。2022年10月24日,江苏南京、镇江,安徽马鞍山,两省三市正式施行《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三地共同将每年的这一天确立为长江江豚保护宣传日。
  同舟共济扬帆起。流经南京、镇江和马鞍山三市的长江段总长约260公里,占长江干流总长的4%。数据显示,三市约有长江江豚100头,占长江干流江豚数量的22%。作为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视为长江生态的“晴雨表”,也被称为“长江微笑天使”。
  多年来,受长江干流的高密度航运和水污染等因素影响,长江江豚一度濒临灭绝。而此次在长江大保护大背景下的协同立法,不仅是南京、镇江、马鞍山三市人大开展的全国首例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也是南京都市圈的首次跨省协同立法。
  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征途上,马鞍山市不仅注重自身的努力,更懂得与兄弟城市携手共进。联防联治,便是马鞍山市筑牢生态保护屏障的智慧选择。
  “我们今天主动‘上门’,就是想深入学习南京市的森林防火网格化建设标准,尤其在毗邻地区视频监控点设置、跨省森林步道推进、生物防火阻隔带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争取实现等高对接。”在日前召开的宁马毗邻区域森林防火网格化工作协调会上,马鞍山市林业局森林防火科负责人陆奎定开门见山地说。
  当日,来自宁马林业部门的专家们会聚一堂,深入探讨、谋划《宁马毗邻地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规划》,正式启动宁马两地“生态绿色屏障”3.0版的建设工作。
  青山绿水共为邻。宁马两市地域相接,尤其马鞍山市和县、花山区、博望区和南京市江宁区、溧水区、浦口区山林成方连片,林地面积逾10.4万亩,涉林边界约45公里,超毗邻区域边界总长的三分之一。两地在森林防火、虫害防控等方面,可谓唇齿相依,携手护绿更是由来已久。
  近年来,宁马两市紧密协作,常态化联合开展森林防火演练、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石臼湖联合执法等专项行动,从虫情通报到信息共享,从联防联控到联合执法,从会商交流到协同共建,建立了一系列区域合作长效机制,共同守护绿色家园。
  从原先的“联防联控”1.0版到后来的“联管联建”2.0版,再到如今的构建“生态绿色屏障”3.0版,宁马两市正在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加大合作力度,保护森林资源安全。马鞍山市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入选“2022年度长三角地区林长制改革十大案例”。“宁马协同共建美丽长江经济带”的经验做法,入选安徽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
  C 转型升级,厚植绿色发展底蕴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节能减排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于一座城市来说,开展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改革,对于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马鞍山市也是一座能耗大市。“十三五”末,全市能耗总量为2089.6万吨标煤,居全省第二位,单位GDP能耗为1.06吨标煤/万元,居全省第一位。产业结构偏重,传统产业能耗占比高,高能耗产业在工业增加值和能耗中占据主导地位……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迫在眉睫。
  马鞍山市积极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在全省率先开展“能效论英雄”改革,以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为先导,着力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快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努力实现高耗能产业布局集聚、产业规模合理、产业结构高端、单位能耗先进。
  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马鞍山市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聚焦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新兴产业,打造“1+3+N”产业集群升级版,力争2027年底产业集群总产值超6000亿元。
  在推动节能降耗方面,马鞍山市积极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加大节能技改力度,深入挖掘节能空间。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非一场单赢或双输的博弈,而是可以共生共荣的双重目标。
  马鞍山市通过综合施策和创新驱动,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有效降低碳排放,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实现环境保护的同步提升,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在其过程中,政策制定者、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系统性思维统筹兼顾,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马钢实施节能减排CCPP综合利用发电、电炉烟气余热回收改造等项目;长江钢铁实施节能减排煤气发电、余热发电项目;山鹰公司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发电项目……一个个项目腾出的能耗指标,都被跨区域调配,优先保障重大项目。
  一组数据见证成绩:截至2023年底,马鞍山市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0.9%,累计完成“十四五”目标的70.2%,完成率居全省第二。今年1-5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9%,领先序时进度6.9个百分点。
  如今的马鞍山,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正在不断深化改革,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图文热点

生活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