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化创新“变量”为发展“增量” ——马鞍山经开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之二 一条100多米长的300吨/年碳气凝胶生产线,一个智能监控操作间,5位产线技术工人……3月13日上午,走进位于马鞍山经开区的中钢集团马鞍山矿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碳气凝胶生产车间,“智能化”成为最亮眼的标签。 碳气凝胶是一种轻质、多孔、非晶态、具有纳米微孔结构的新型前沿纳米碳材料。为了更好地提高锂电池的续航能力,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正逐步被新兴的硅碳负极材料所替代,而硅碳负极材料中的“碳”便来自这条生产线上结出的“硕果”——碳气凝胶。 “这是国内首条实现百吨级规模的碳气凝胶生产线。可以说,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带来的先发优势已成为公司最大的竞争优势。”指着繁忙的生产线,公司总经理汪俊无不感到自豪。得益于产品的高性能,国内众多锂电池行业龙头企业、负极材料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 在汪俊看来,这一切都归功于以“质”取胜的创新理念。依托中钢矿院的国家级实验平台力量,该公司瞄准科技前沿领域持续突破,按照“引进吸收—研发创新—小试中试—产品量产”的路径,不断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此前,国内首条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生产线在该公司建成,目前产品已实现量产,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而企业刚刚实现成果转化的球形加重材料也已转入小批量生产阶段。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瞄准“新”风口,抢占“新”赛道,园区广大企业奋力向“新”而行——新成果不断涌现、新技术加快落地、新动能持续释放,正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源源不断转化为质优效高的发展“增量”,赋能产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 在金山路和湖东南路交叉口的西北角,一座占地55亩的光通信产品产业园项目正拔地而起。产业园内,在2022年首届“创业安徽”大赛上唯一荣获“最具落地期待奖”项目的技术成果将在今年5月实现首次量产。 项目研发团队的带头人便是安徽共芯光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许明。从业20多年,许明深切感受到加快各类芯片和核心部件国产化进程的紧迫感,“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光通信领域,他带领团队努力解决行业中光芯片、集成电路芯片、光交换等一个个重大“卡脖子”难题,实现产品的国产化替代和技术创新。“你看!这栋已经完成主体建设的4号楼就是芯片厂房。基于芯片生产严苛的环境要求,我们在一楼建设了防震动平台。届时,企业完全自主研发设计的光电芯片产品将在这里陆续面世。”许明表示。 在竞争同质化的当下,企业如何在红海中“卷”出一片天?“就要靠创新,率先去做别人还没有去做的事情。”不仅是这样说的,许明也是这样做的,共芯光子每年的运营费用中研发投入占比就高达80%。 深谙企业往往面临创新成本高的困境,共芯光子还牵头引入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与马鞍山经开区合作成立了化合物半导体光电芯片及器件创新中心,通过“共享厨房+技术服务+租用产线”模式,在马鞍山孵化一批化合物半导体企业,打造化合物半导体产业生态圈。 像这样由“政府主导、企业出力”的创新平台在马鞍山经开区并不是唯一一个。截至目前,园区共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12个,占全市比重54%;省级研发平台70个,占全市比重近三成。2023年,园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总数达167家。 “创新领先一步,发展领先一路。”马鞍山经开区经济发展局(科技创新局)副局长费玉彬表示,园区将坚定下好创新“先手棋”,锚定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及装备制造、绿色食品、能源电子三大主导产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把创新链的好技术转化为产业链的新应用,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强劲新动能。 文/记者 任德玲 刘挺 通讯员 姚杰超 图/记者 唐焱 |
便民导航 • 社区福利 | |||||||
找工作 | 找房子 | 找商铺 | 找办公/厂房 | 找TA | 查天气 | 查IP | 生活服务 |
跳蚤市场 | 二手车 | 拼车信息 | 宠物交易 | 生活主页 | 马鞍山好券 | 在线翻译 | 更多服务 |
* 此为文章内容页,如需发布信息/发帖请前往首页、论坛及其相应版块,点击免费发布信息/发帖按钮可发帖 论坛精选好帖可转化为文章 |